《洞见》之中谈设计——访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艺术设计获奖提名者苗登宇

2004-08-27
               
 
《洞见》之中谈设计
——访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艺术设计获奖提名者苗登宇
 
 
    2004年8月19日,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艺术设计展在上海美术馆拉开帷幕。在平面设计类展厅中,获奖提名作品《洞见》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及深刻的创作内涵分外引人注目。近日笔者采访了作品《洞见》的作者、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装潢艺术设计系副主任苗登宇,他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洞见》的创作过程,解读了作品内涵,另外,还谈到了他对平面设计的一些思考。

记  者:
    苗教授,您好!首先祝贺您的作品《洞见》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平面设计类获奖提名。您的作品将宽大的透明玻璃和局部镂空、双面印刷的设计作品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事物的变化,同时又给观者提供了洞察变化的空间。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洞见》这幅作品吗?它的内涵是什么?
苗登宇:
    谢谢您的祝贺!《洞见》是一幅平面设计作品。正如您的理解,我创作这件作品的初衷是以“科学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精神”、“时代精神”为内容,表现实和虚之间一个无限的空间,我希望这一空间使人们经历两个极端,在冲突与融和中创造出崭新的视觉感受。人在观察一个物体时总盼望能看到其背后的事情,可真的了解背景后了又总希望事物的变化性的来临。人们就是在这种清楚而又模糊的状态中生活着、工作着。《洞见》系列作品选择了“梅、兰、竹、菊”作为背景,象征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在追求与世界融会发展过程中的坚韧精神,充分表现了“和而不同——设计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这一第十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类的创作主题。我尝试以形式的变化,让人们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使观众得到全新的心理体验。作品中不完整的造型,其意义就是给设计提供一个真实的形态,是原创形象的直接表现,加强形象的延伸性和扩张性,发挥观者的参与性,形成美学共生的艺术目的,使作品与目标达成默契,例如艺术与形式的默契,实与虚的默契,形与意的默契。它的组合使画面到处都充满了形象,充满了直接的形象交流,传达出一种开放式的现代设计观念。
记  者:
    的确如此,我们在看《洞见》这幅作品时,就有这样一种新奇的体验,在简单的设计符号排列中,总给人一种“动”和“和”的感觉!那么,苗教授,是什么启发了您对《洞见》的创作?您认为是作品的哪些方面促成了作品的获奖提名?
苗登宇:
    我是60年代初出生的。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到现在的生命生长过程、各个时期的环境、思想变化过程,养成了我面对今天的一切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观察、去表达的习惯。“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活动在学院被一次次动员、主题被一步步灌输和解析,与专家也及时进行了沟通,使作品的创作脉络逐渐清晰,形式逐步完善,《洞见》的设计内容出自对中国文化的品质的理解,其设计性有着强烈的个性与试验性,没有简单的传统式的属性观念,使作品意义个性被变形夸张,变得纯粹、简单。设计性是超越设计内容本身在较高层面的探索精神,它包含了与生俱来的性格和对设计文化的了解,这可能是作品得到较好评价的重要原因。作品以象征着现代文化的符号为基础元素,以次来寓意现代文化的发展和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作品抛弃了简单的逻辑性,叙述性创作模式,打破了一般招贴的形式,透过镂空的形态,使作品在张贴过程中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反映出各异的背景内容,使作品与观者互动沟通。作品强调关注,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现在艺术设计的广泛性和载体界限的模糊性愈来愈强,设计作品给观者创造了更大的视觉传达空间,设计者的观察和思考也通过作品的演示不断折射扩散。长期所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及设计实践工作也使我创作的好奇心不断涌动,机会和创作热情就在“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活动中碰撞在了一起,平面设计作品《洞见》是我对艺术设计以及本次展览主题“和而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在尽可能的空间里表达了出来。
记  者:
    您在设计作品中最喜欢表达的东西是什么?
苗登宇:
    我在设计中对两极的事情也就特别的独钟,伴随着现代生活环境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多样性工艺手段在设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极大的提高了现代设计的表现力,但是面对着风格各异的设计作品,真正打动我的正是那富有冲击力和挑战性,但又面似单纯,却蕴藏着极大内涵力的的设计作品。可以说《洞见》系列作品就是这一方面设计主张的成熟体现。
记  者:
    您在“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获得了艺术设计银奖,这次十届美展又被提名,而且反响很大。您自己认为这件作品的突破点在哪里?
苗登宇:
    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初次获得艺术设计银奖的经历和过程,使我对设计创作所追求的意义有了较深刻的反思,设计者与观者都在关心一个现象:如何使受众快速而有效地接受到画面所发出的信息,并参与其中,从而及时反馈。然而当我们的设计与环境和需求产生过多的不同步时,这种传达就出现了障碍。我们现在的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传达,而更应该带来思索。这次平面设计作品《洞见》参加十届美展,其中形式的转变让人们思维定势发生了改变,使设计有了参与性和传播性的延伸。
记  者:
    苗教授,您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留校至今一直在从事装潢设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经过这么多年的从业现在对平面设计的内涵有什么新的见解?
苗登宇:
    我觉得设计就是一种合情的夸张,一种对比,失去了对比也就失去了生命和激情。人们在现代的生活环境中,视觉的浏览空间愈来愈紧张,不断的视觉干扰使您目不暇接,感受的节奏也愈来愈快,浮夸的虚假表现已无法完成对观者的真正诉求,而新概念的平面设计在传递信息时却显的直接真实,它包容性的视觉形式,使作品更具的内容的深度传达。作品《洞见》在信息传达的开发初期,它使人们更加注重形象的整体性和形象的真实性。留有余地的视觉空间,减少了设计中形式的量数变化,使之简繁有序,单纯中求变化,丰富中显融会,增加了视觉形象的整体体量感。坦率的讲,虚实镂空关系为主的设计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应用需求,但在设计试验过程中,它却起着一种不可代替的作用,也给设计形式的开发和形象的准确选择提供了一个有节制的空间,更容易使设计者关注形象的原创性。《洞见》系列作品选择了“梅、兰、竹、菊”作为背景,各种设计符号的有机的结合避免了设计过程中的表面化,使之在现代丰富的视觉表述中把握根本,为今后的设计形式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空间基础。设计中如果缺少新的设计应用需求,对平面设计形式规律则无法校正,会形成了设计专业的发展探索断层,使今后的设计应用实践过程一直处于较为尴尬的形象创造环境中。先进的设计制作手段和表现形式给了我们便利,同时,也使我们变的表面,以至于表现在设计作品中出现了浮躁感、表面化、痕迹性、造作感等现象。《洞见》只是想在设计语言上进行一种尝试,其主体形象强调了视觉的独特感受,视觉印象较为集中,所以在画面的任何位置稍以色彩的应用就会使作品增加一个注点,这也是传达诉求目的的一种有利手段。面对实与虚的设计空间,您选定两极的表达形式时,它会带给您更加宽泛意义的视觉想象。
    设计过程是一个建立目标的过程,但确立自己的目标也许并不困难,而维持理想也不是那么的容易。作品《洞见》从初稿、再稿、印刷几经修改,但如果在视觉的整体冲击力等方面在斟酌一些,其作品的表现力还有更好的上升空间,这是一种真实的遗憾。虽然创作状态在不断的改变,但设计的目的始终是一致的,那就是传达信息,传播资讯。作品《洞见》在利用了镂空的手段的同时,并没有脱离“传达”这一平面设计的本质。设计中主体符号有规律的裁切,是对人文精神与现代科学探索关系的暗寓。作品中保持了静的姿态,以平和的气质来体现事物发展的动势,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原则,就是要排除杂意,保持清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是如此,作品中东方的文化特性与现代国际趋势在这里融合互动。
记  者:
    您连续两届美展获得好成绩,能说一下您的感受吗?
苗登宇: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是每一个从事视觉艺术工作者展示艺术思想、关注社会发展的一个最高的平台,其权威性和学术性毋庸置疑,良好的创造环境、辽阔的表现舞台,会给我及广大的参与者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将使全社会更加重视美术及艺术设计在时代进步中的重要位置。感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良好的学术环境,积极的专业风气和设计专家的关心,使作品在“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得到了较好的成绩,我深感荣誉和压力并存,我是一个永远渴望新目标的理想主义者,过去已成历史,未来意味着追求,正如作品《洞见》中所示:在科技昌明的时代,尤须关注社会、民生,弘扬民族精神,注重人文情怀,展示设计风采,创造美好未来!
 

                              
附:苗登宇简介
    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现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
    获得的主要荣誉:
    “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奖、“山东省美术作品展览”特等奖、参与主持国家广告设计师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上一条:王明旨:设计要有自己的特色

下一条:戴志祺:第十届全国美展推陈出新,办出品位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近期热点

学校地址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

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

联系方式

电话:0531-8962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