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育当随时代发展
——访四川美术学院罗力教授
编者按:罗力,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设计学)。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并留校任教。曾任四川美术学院装潢环艺系主任、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现任四川美术学院副校级干部兼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研究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专委会委员等学术职务。日前,在2011年“泰山学术论坛——设计艺术学专题论坛”的研讨会上,就信息时代的设计艺术教育问题,《中国设计》(design.gov.cn)对罗力教授进行了采访。

《中国设计》:您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设计艺术教育带来了哪些改变?是仅仅带来了交流的方便,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影响?
罗力:信息技术改变了一个时代,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人们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改变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我认为影响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播的力量。我所讲的传播是一个广义的,不仅是媒体传播,比如一个产品、流行的服装都能体验到一种信息传递和概念的传播。信息时代也可以说是一个高效率、大容量信息传播的时代。信息传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要素,即:技术,形式,内容。技术是支撑,形式是载体,内容是发生作用的信息。传播技术主要是数字化信息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很快就能普及、应用,因此技术具有趋同的特点。信息内容是一种观念、一种文化,是具有多元的特点,比如不同民族、地域、人群、宗教、政治、社会就有不同的文化。信息传播的形式是连接技术与内容的载体,也是传播要素中最核心的东西,它可能是一种媒体,可能是一个产品,也可能是一种服务,是要通过设计来实现信息传播的一种形式,换个角度讲,是靠设计把技术和文化连接起来的。设计依靠趋同的技术来传播多元的文化,需要的是创新思维和艺术创意的表达,才能传达出不同的概念、多元的文化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中国设计》:在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方面,设计院校应该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罗力:设计是在创造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那么设计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是更加开放的,专业之间有许多共同的东西,比如在设计观念、文化研究等方面,专业之间是相通的,在技术层面也是可相互借鉴的。以前设置的装潢专业、服装专业、环艺专业等是相对封闭的,而在信息社会,许多新的设计领域是在学科交叉中发展起来的。教育部把原来多个设计类本科专业调整为艺术设计专业,也就是为了打通原专业封闭的界限,可能现在更多的人能理解这种必要性。但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师资结构和专业设置的历史原因等方面的局限,要真正实现专业的开放性是很艰难的。比如各个专业的教师都认为要达到一个较高的专业水准,本专业课程教学的时间都不够。如果站在一个狭隘的角度去培养所谓专才,忽略了培养学生具有更广泛的知识结构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发展潜力的真正人才。设计院校应该一要培养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掌握学习新技术的方法;二要培养学生对文化研究的兴趣,具备对设计内容的深入研究能力;三要培养学生掌握设计的规律性知识和能够举一反三的设计方法,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但是,就目前多数艺术院校的专业和师资状况,很难做到或者说很难做得到位。就像广州美院赵健教授讲的,要改变设计教育的这种状态“艺术院校缺乏勇气,综合院校缺乏眼光”。艺术院校存在历史的惯性,缺乏教育资源,有许多东西舍不得、改不了,综合院校教育资源更丰富,有改的条件,但缺乏认识,没有充分利用资源,也改不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也在思考怎样使川美设计学院的专业更加开放,我们的想法是:
第一,打破以前按专业设置教研室的方式,以课程或课程板块来设置教研室,教研室可能有不同专业的教师交叉,对在编教师不足的教研室引进社会资源,形成一批多个专业共享的课程或课程板块的教研室,然后由系或专业来调配这些课程教师资源组织教学。当然,首先是要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论证如何搭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要为学生提供自我选择、自我完善知识结构的空间。这样以课程教研室配备师资的方式,可以改变专业教师争上设计课,其他课程随机补空的现象,促使教师有所专攻,对课程有深入的研究;可以加强不同专业相近课程教师的交流,有利于相互学习借鉴,吸收相关专业的知识;可以解决单一专业教学量较少的课程,不便配备师资或砍掉课程的弊端,相关专业的课程共享可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有利于改变专业的师资结构单一的状况。
第二,在高年级试行以设计项目团队或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方式,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围绕设计项目的研究,发挥各自专长,相互支撑、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视觉传达系与工业设计系就针对“中兴手机”的设计项目,组织了平面设计、数字媒体、工业设计三个专业的学生团队进行教学与设计研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增加了许多感性的认识,更使学生学习到从项目分析、创意策划、产品造型、视觉符号、媒体技术、动画表现、用户体验等设计全过程,认识到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定位,有利于学生掌握设计的规律和基本方法,这是学生走出学校很重要的一个基础能力。学生本科四年就是面向社会实际工作的基础能力培养,学生以后做什么工作,现在是未知,专业培养也只是给了学生择业的方向,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研究设计问题的方法是最重要的基础。从这个基础的概念可以反过来思考我们开设基础课内容,往往只是把素描、色彩、构成等作为基础课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设计》: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设计院校应如何培养学生?设计教育应如何做适应性的调整?
罗力:我们培养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绝不仅仅是针对当前的市场,更要看到社会的发展。社会是发展的,教育始终是滞后的,如果把培养目标仅瞄准现在的市场,培养的学生是难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现在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要有市场的针对性,这是正确的,没有任何问题的。问题是有的走入了一个误区,学生一进校就想学到能维持生计的本事,教学的现实针对性也很强,比如环艺专业的课程,咖啡厅设计、餐厅设计、宾馆设计、商场设计、住宅设计等,一个个设计课程好像很实在,就住宅设计还可以有大户型、小户型、豪华别墅之分,教得完吗?难怪说专业课时不够,可能够吗?还是那句话,本科就是打基础的,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一种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用设计创新的理念去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走出学校后具有在实践中发展的潜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任何急功近利的、短期利益的教学行为都不利于学生成才的培养。说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要求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要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特别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和掌握设计的方法。教学中加强设计实践项目或案例的教学是必要的,但实践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必要的理论梳理和规律的总结非常重要,要帮助学生把实践的体验、经验上升到知识的层面,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信息时代的学习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学生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探究所需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
现在确实有的学生对基础课程、理论课程不感兴趣,从教学的角度检查可能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没有认真分析培养目标与如何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关系,教学计划中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之间缺乏逻辑关系,没有必然联系,学生难以理解课程的意义和作用。二是教学的内容陈旧、方法有待改进,在信息时代学生掌握的资讯不可低估,教学内容缺乏精心准备或泛泛而谈,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教学方法、手段的平淡,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都是教学中需要及时调整和改进的。说到教学改革,许多时候会拿发达国家的设计教育来做比较,特别现在教师中有不少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面对中国的设计教育感到问题太多,似乎照搬发达国家某个学校的教育模式可以改变中国设计教育的现状。请相信,在国内高校中完全照搬国外设计教育模式的尝试是有的,但没有成功的例子。道理很简单,教育体制不一样,文化背景不一样,还有主要是生源也不一样。教育发达国家从小学到高中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与国内忙于对付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有很大区别的,文化背景不同使人的思维方式也不一样,教育体制的差异也不可能实行一种教育模式。因此,中国设计教育的改革还得立足于自身的条件,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一步一步的改革、进步和发展。我认为中央美院设计教育改革的步伐快一些,这与他们办学时间短,没有太多历史包袱,师资结构中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占有相当比例都有关系。其他院校传统设计学科专业的改革可能会有较长的过程。但只要有改革的意识,一步步的去推动,总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中国设计》:这个调整需要多长时间?
罗力:回头看改革开放30年,中国设计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仔细想起来也没有太多根本性的变化,教育具有延续性的特点,所谓教育改革,相对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也只不过是在不断地做适应性调整而已。30年前设计教育的宽口径专业基础课程,使那一代人的受益延续到现在。而后来的一些改革未必就全是成功的,比如培养学生的设计技术、时尚观念和创新意识得到加强,但对传统文化艺术、设计语言的学习研究就有所缺失等。从原来封闭的落后状态,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了30年,这个落差应该是很大的,现在有了较高的起点,今后的改革看起来不会有那么明显。好比一个人从不会跳高到跳到一定高度后,再要增加高度是比较艰难地,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因为突破那艰难的一点高度就可能成为第一了。
《中国设计》:信息技术对生活、学习、娱乐等各个方面影响着校园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如何利用这一便捷的方式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利用有效的信息?
罗力:互联网上有许多搜索引擎和工具,学习一种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并不太难。学生社团、网络及微博的“兴趣群”也为感兴趣的信息收集、筛选提供了方便。如果需要对专业信息的检索和筛选,在“兴趣群”中加入相关教师,可以从教师关注的专业图书、信息情报资源那里得到相关搜索的内容和线索。我们学校的学生社团大部分都有教师参与指导,有的是学生处、团委帮着牵线,有的是学生自己聘请教师的,这对学生少走弯路的正确引导很重要。
《中国设计》:您觉得信息时代的师生关系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哪些变化?
罗力:从教与学的角度讲,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最重要的;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知识结构,要有较广泛的学习兴趣和执着的专研精神。在信息时代,大学生获得的资讯并不比老师少,学生在某个感兴趣的知识点上比教师还知道得多、研究得深。但教师在梳理知识系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学生强。因此,学生不能因为某一点比老师知道得多就看不起老师,老师更不能小看现在的大学生。我常说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学习活动,师生互动是一个特点,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学生要主动学习,要敢于与老师交流、讨论问题,才能真正学到东西,也能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有益帮助。从专业的角度讲,教师与学生是同行、是朋友,应该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特别是学习艺术、学习设计的,师生之间总带有一点师徒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严肃的也是融洽的,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在信息时代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方式是极为方便和形式多样的,对于建立这种师生关系并不是件难事。
《中国设计》:四川美院的当代美术创作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国很多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出自川院,四川美院在美术教育方面有哪些成熟的经验?
罗力:四川美院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创作带教学,以教学促创作,教学与创作互动”的教学特点,学生较早进入创作,对创作感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在创作中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学习更加主动、目标也更明确,形成了基础教学与创作相互促进;另外,川美的学术氛围比较宽松,教师不会轻易否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探索。艺术院校最终目标是“出作品、出人才”,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检验是很有效率的。如果把基础教学与创作分成不同的阶段来进行,基础可能很扎实,但长时间严谨的基础教学的思维习惯可能有碍创作思维的释放。设计教育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不让学生尽早接触设计,他很难理解用那么多时间学习基础的意义和目的,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基础教学与设计脱节,学生也很难将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在设计中去。学生较早进入创作或设计的学习,关键是在学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虽然开始便显出基础不扎实,通过学生自我认识和主动学习,基础知识的完善随创作的发展会不断得到巩固的,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艺术创作的能力,而且所学的基础知识能够较好的服务于艺术创作。
采写:韩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