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奎玉:信息化时代设计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

2011-12-23


信息化时代设计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
——访鲁迅美术学院田奎玉教授

    编者按:田奎玉,鲁迅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被评为沈阳市优秀教师。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二批沈阳市优秀专家。现兼任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设计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辽宁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工程设计委员会委员。日前,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主办的“泰山学术论坛•设计艺术学专题”研讨会间隙,《中国设计》(design.gov.cn)对田奎玉教授进行了采访。

    《中国设计》:交叉性是设计学科的一个基本特点,您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设计教育带来了哪些改变?是仅仅带来了信息交流的方便,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影响?
    田奎玉: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们的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划时代的变革。就信息技术而言,不能单纯理解为仅仅是带来信息交流的便利 问题。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含义,因其应用领域,使用目的,涉及范围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表述,我认为: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诠释为“信息技术革命”更为确切。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革命”进程,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工作方式,思维模式,客观与主观需求,生活与交流方式等都产生了“质”的飞跃。 特别是对当代的设计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和突破性的改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是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一次最佳验证。1851年“英国水晶宫”举办世界第一次博览会以来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这期间世博会历经了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阶段的世博会都有各自不同的主题理念,对于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理念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届世博会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展示时代魅力的舞台,世界各国及不同的参展地区,运用不同的展示形式和技术手段,强烈的彰显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当代气息,同时也彻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交流模式和展览方式,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智能化、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及各类信息媒介形式和手段应运而生。总之,是以全新的姿态呈现信息化时代的“主流文化意识”,而在这种文化意识状态下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方式,人们又称之为是“世博效应”或“后世博时代”,这已广泛的渗透到不同的领域,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世博会全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如何有效的转化,备受世界关注,世博的先进理念已成为一个当代而持久的课题。因此,我们如何顺应时代、迎接挑战、立足前瞻的思考设计教育发展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综上所述,我认为至少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是新设计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与知识结构更新; 其二是学科体系的构架、搭建与整合;其三是新兴学科的探索与发展。
    关于设计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与知识结构的更新问题,是一个很重的话题,我们只有通过对传统设计教育相关专业基础理论体系和实际应用理论体系的重新审视和梳理,才能进一步更新并建立新的体系。
    关于学科体系的构架、搭建与整合问题,要在规范的体系下坚持走特色发展的道路。有些院校的设计学科在建国初期就已建立,但新中国真正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开始兴起的。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设计教育体系的繁荣与发展势在必行。
    关于新兴学科探索与发展是个刻不容缓的前瞻性话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面对未来。
    《中国设计》:在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方面,设计院校应该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应如何做因应性的调整?
    田奎玉:信息化时代艺术院校设计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实践的因应与调整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信息时代教育体系的研究是一门系统的工程,所涉及范围比较广泛,要本着循序渐进、平衡发展、逐渐完善的原则,对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学模式、教材建设等进行系统和深入细致的反复论证和研究,最终制定出符合时代需求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方针及措施。
    《中国设计》:信息化、网络化对我国设计艺术学科体系和专业规划有何影响?
    田奎玉: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拓展了我们的视野空间,更新了我们的设计教育观念。一个多元的世界正向我们走来。信息化、网络化、多元化、多领域,多学科的交融互补,为当代设计艺术学科体系与专业规划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广阔的前景。
    《中国设计》:信息时代不仅让专业资讯以更便捷的方式传播,还大大丰富了设计教育的内涵。这给院校的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师生关系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哪些变化?
    田奎玉:信息时代各类专业资讯、传播手段的先进性给院校师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希望艺术院校的教师能够与时代保持同步,一是不断完善自我,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并能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以此满足信息时代的教育需求;二是深入探索和研究新时代教学方法和教育规律,注重设计教育理念的更新;三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创新意识,使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进入新的时代,学校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那么,如何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是在于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准确定位问题。
    首先,要确立学校的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而教学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其二,在教学活动中,增进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其三,要强调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之,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师德修养等综合素质,才能自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
    《中国设计》:信息技术从生活到娱乐、学习等各个层面影响着校园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时代便捷的信息传递方式,从而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和利用有效信息?
    田奎玉:在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是一种手段,是知识积累与传播的一种有效途径,建议学生要围绕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研究课题有目的选择和取舍,同时要注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的考证,防止知识来源的片面性,单一性的出现。

采写:万柯彤

上一条:荆雷:建构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体系

下一条:赵健:基础课教学要培养思维高度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近期热点

学校地址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

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

联系方式

电话:0531-8962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