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在中欧文化论坛发表专题演讲

2014-10-19


潘鲁生在中欧文化论坛发表专题演讲

   2014年10月1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欧盟文化中心合作组织联合主办、罗马尼亚文化院承办的第六届中欧文化论坛上,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院长潘鲁生以“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艺术空间问题”为题发表了演讲,阐述了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构建现代公共艺术空间的理念与方法。演讲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学者的广泛认同。
    对中国来讲,公共艺术空间是一个具有当代性的命题。公共艺术空间也是一个国际命题,更是公共文化综合体,相关的艺术品质、思想向度、社会生活和公众心理交流融会在一起,形成以艺术为载体的多元表达、互动生成,具有深层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建构。作为当代文化概念,公共艺术空间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构成与价值、发展与影响,凸显了中国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潘鲁生表示,建构公共艺术空间有助于弥合社会转型产生的文化心理断层。社会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转型必然加剧文化心理断层,人与人之间在心性的、情感的、风俗的关联不断弱化等相关问题。中国政府通过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关注民生,积极探索发展公共艺术空间,有助于增强在当代社会中人与人的情感联系,有助于提升公众的审美素质,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有助于深化人们内在的精神价值追求。
   潘鲁生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关键要建立公共艺术发展的生态观。将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与乡村有机的生命系统,置于现实的文化语境,这也是中国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植根中华民族的传统自然观、延续历史文脉、呼应现实生活需求为原则,倡导天时、地利、人和的艺术化生成,服务民众的生活品质,展开多元、开放、持续的艺术空间交流与建构。如何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实语境下,推进公共艺术空间的建设?潘鲁生强调,中国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是以人为核心的举措,即保护传统村落遗存的公共艺术空间,加强传统元素的公共艺术重构,以当代观念塑造现代社区生活。由此完善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充实属于中国的民族美术体系和审美价值观,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将公共艺术空间置入我们的生活,发挥艺术的公共认同与文化引领作用。
   潘鲁生的演讲得到了论坛主办方和欧盟专家的积极回应。欧盟合作组织主席任安莉表示,潘鲁生先生的发言能使人们更好的了解了中国当下对公共艺术所做的一切,也让更多的欧盟艺术家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目前推动的城镇化进程,了解中国的艺术家。通过作品案例分析,使大家看到,只存根植于生活的公共艺术作品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潘鲁生先生的学术主张积极把公共艺术融入到城镇发展中去,将艺术创作与城镇的发展共同成长。罗马尼亚城市经济学家安娜玛丽亚•弗拉比耶表示,潘鲁生先生是一名杰出的艺术家,他的演讲充满了思想和智慧。他不但是位优秀的艺术家,也是一名严谨的学者。他站在一个独特的历史角度,纵览全局,主动把中国的公共艺术融入到一个宏大的历史潮流中去,研究如何使公共艺术在中国这个伟大国度的城镇化进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她向潘鲁生先生表达了她的敬意。

潘鲁生做专题演讲

第六届中欧文化论坛专题讨论

 

上一条:潘鲁生:于茂阳书法作品展序

下一条:潘鲁生出席第四届欧洲动漫节开幕式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近期热点

学校地址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

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

联系方式

电话:0531-8962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