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中国 ——访“曾毅摄影艺术与文献展”及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

2023-03-19

【编者按】2023年3月17日,“曾毅摄影艺术与文献展”及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召开。展览期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采访多位与会专家,包括中国摄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名誉主席朱宪民,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摄影理论家林路先生,丝路国家摄影组织国际联盟主席、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终身名誉主席杨元惺先生,天津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摄影理论家藏策先生等。

记者:您如何评价本次“曾毅摄影艺术与文献展”?

林路:曾毅先生将毕生精力都融入到了他所热爱的摄影作品、摄影策展活动中。本次展览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个人摄影展,还凝聚了中国这一代摄影人前行道路上的智慧与辉煌,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献。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曾毅先生的本次摄影展在中国摄影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意味着中国摄影进入了复苏时期,对80年代后中国摄影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杨元惺:曾毅先生为中国摄影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是著名摄影家,也是著名社会活动家、国际文化使者。他的作品真实记录了那个年代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这些资料都是非常宝贵的。另外,曾毅先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他创办了丝路国家摄影的国际组织联盟,还在89年和朱宪民先生共同研究成立了《中国摄影家》杂志,在山东济南组织筹办了国际文化促进交流会,这些都为我国摄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记者:您认为曾毅先生的摄影作品有哪些艺术特点?

朱宪民:几十年来,曾毅先生的镜头始终面向我们老百姓,从他的摄影作品里,我们能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老百姓几十年的生活变迁,他的镜头十分真实可亲,也非常有意义。

藏策:与普通的摄影家不同,曾毅先生的摄影作品对中国摄影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他的作品在不同时期各具特色,却又一脉相承,每段时期的作品都注入了他对生活的丰富思考和对摄影的深刻理解。

记者:您认为在曾毅先生的《乡土赋》、《凉山谣》、《沭水吟》等系列作品中,哪个系列或哪幅作品最具代表性呢?

朱宪民:本次展览着重体现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其中,令我最难忘的是展现是曾毅先生的故乡、记录山东百姓的生活变迁史的那组作品,给我们下一代人留下了宝贵的影像材料。

林路:曾毅先生的作品具有纪实摄影中独特的温良敦厚气质,体现了摄影师对社会变迁的敏锐捕捉和深刻反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尤其喜欢他拍摄的大凉山的那组作品作品体现了他观察人类社会及自然生态时的一种温和视角,在画面构成和空间感上,具有比较当代的艺术呈现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作品是当代中国纪实摄影的探索范本,也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历史见证。

杨元惺:曾毅先生的作品风格朴实,没有很多修饰,真实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励志篇》里,孩子们将板凳当成课桌学习的场景;还有一幅作品《条条致富路》,表现了困难时期编竹筐的父亲和听收音机的女儿露出的灿烂笑容;此外,还有一组作品记录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老党员的坚毅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藏策:不能说哪一个作品就一定是最有代表性的,为什么呢?就像我刚才说的一样,曾毅先生的作品每个时期的侧重点都不一样。我个人觉得,他后期的彩色作品更具特色,其包含着他对色彩作为一种语言的深入探索。

记者:曾毅先生曾告诉我们,他要感恩所有在他的镜头里留下身影和容貌的这些普通百姓与父老乡亲,他们才是曾毅先生这些作品的主角,而曾毅先生只是当时站在他们面前的一个现场记录者。您如何评价曾毅先生对于自身摄影创作的评价?

朱宪民:他的观点我非常赞同,他对摄影师的这种身份定位和认知,值得我们每一位摄影师去学习。

林路:其实,这是摄影与生俱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在180多年前,摄影诞生之后,人们发现了一种见证时代的视觉图像能力,而这个能力本身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人的关怀和关注,如果离开了这一点,摄影的魅力就会荡然无存。曾毅先生的镜头始终关注当时最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通过这种关注,他找到了摄影的记录价值。本次摄影展,之所以也称为文献展,正是源于曾毅先生对历史的记录与反思。他的作品,不仅仅具备高超的艺术价值,更具备宝贵的历史文献价值和人文主义价值,而后者也是其作品最大的价值。

杨元惺:曾毅先生成长在齐鲁大地,山东是我们国家的老解放区,特别是沂蒙山区为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曾毅先生用充满感情的镜头,记录了山东父老乡亲们的日常形象和平时生活,十分难得可贵,体现了他心中那份对祖国、对人民、对山东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

藏策:曾毅先生一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做到了对社会角色既定标签的反观。

记者:您觉得一位成功的摄影家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对于青年摄影人的成长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朱宪民: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应该也必须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百姓。另外,我建议青年摄影人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在作品中真实生动地表现生活。

林路:这个话题很大,一个成功的摄影家或许有着多种可能性,但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必须立足对现实民生的关注,不能脱离现实民生,不能仅凭自己那种所谓的感觉来创造出一些与现实距离太远的东西。其实,这也是当下很多青年摄影师的想法。因为我在大学里从事摄影教育几十年,发现很多青年摄影人,因自身社会阅历少、社会积淀不够,会用一种异想天开的方式来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正因为缺乏比较丰厚的社会生活积累,那么他的作品可能就会缺少一种底气和积淀。所以,我认为,对于青年摄影人来说,最应该深入生活,将对生活的丰富观察和深刻感悟作为摄影的基础。

杨元惺:在人手一个智能手机的年代,拍照并不难,但是,要成为摄影家,第一,要德艺双馨,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艺术。我认为,青年摄影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正能量,拍出具有正能量的作品,让人们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的光明,看到祖国大地的可爱和美丽,激励人们奋勇向前。第二,在艺术创作上不要跟别人雷同,要有创造性,努力探索新的摄影技术。青年摄影人心中要充满对祖国大地、对人民、对摄影艺术的热爱,不能只会在电脑上PS。

藏策:我的观点是,一个真正的摄影家应该不只思考摄影、不只研究摄影,而要从其他领域寻找灵感和知识结构,然后再反观摄影。希望大家站在更高的维度来观看这个领域、这个专业,而不是仅仅在摄影这个领域的迷宫里反复徘徊。

记者:对于我们这些正处于求学阶段的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如何学好专业本领,去更好地服务国家、奉献社会?您有什么样的建议,能给我们分享一下吗?

朱宪民:与美术、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相比,摄影本身有着它独特的艺术价值,希望我们的青年朋友以及摄影专业的大学生,能认识到摄影艺术本身的存在价值,并能始终遵循真实生动的创作理念。

林路:希望大家在大学里,不仅要扎扎实实学习摄影技巧,更要深入到生活,从生活当中寻找创作灵感和创作空间。摄影和其他艺术形式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它要在一个具体的物理空间中操作,必须直接面对现实,如果脱离对现实的理解,那摄影就可能会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同学们要深刻接触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希望大家的摄影之路——未来可期。

杨元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所有摄影师都应该坚持的方向,只有深入生活,多走、多看,才能够有对生活更深的体会。如果只关在屋子里造静物,是不可能创造出生动作品的。首先,要多学习摄影作品,深刻领悟前辈们的人生经历、作品深度、作品艺术性,然后,自己多去行走,去深入生活、深入人民,才能拍出优秀的作品。

藏策:对大学生来说,所学专业即是自身的迷宫。希望大家能在更高的领域反观摄影专业本身,能在迷宫里找到一个卫星导航。

记者:衷心感谢老师们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采访到此结束,再见。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摄影: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大学生新媒体中心学生记者;校审:郑静;复审:石龙潭;终审:韩文涛、林宇峰)

上一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荣获市级“园林式居住区(单位)”荣誉称号

下一条:潘鲁生:民俗学的中国立场与文化使命——纪念钟敬文先生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近期热点

学校地址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

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

联系方式

电话:0531-8962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