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时间】潘鲁生委员:寻回记忆中的乡土故园

2019-03-08

 

又是乡村文化建设。

两届委员,年份不少,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委员却只钟情于一个话题。他说,“一辈子只要把一个问题研究透彻就够了”。

“今年我的提案仍然围绕乡村文化振兴展开,就‘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去年“全国两会”上,乡村文化振兴的提出,与他多年来的关注不谋而合。“乡村是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乡村振兴的内涵既包括物质上的富裕,更包括精神上的富足。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一年来调研马不停蹄。潘鲁生委员发现,一些地方送书、送电影、建电脑室活动,由于内容、形式与农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加之后续利用管理不够,作用不够理想。“文化服务要讲求精准化,需根据不同地方的农民对不同公共文化产品的实际需求,定制重内涵、重品质、重效果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把时间的坐标拉长。从儿时鲁西南黄河故道滩涂与平原相连的乡土亲情,到求学和工作后对乡土文化的探寻,潘鲁生委员与乡村结缘已有数十年。“乡村的文化、乡村的生活,既是我观察和研究的对象,也是生活和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 广西三江县调研

2019年 广西三江县调研

走乡村、进田野、探访村民,潘鲁生委员致力于从乡村的生活流里寻找源头,弥补时代快速迭变中产生的匮乏和缺失。“大家都说乡村病了,恶习陋习、低俗婚闹、庸俗表演不断见诸报端。”每当提到这些,潘鲁生委员都会有些惆怅,但又心有不甘。他坚信,“我们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在农村”。

一次寻根之旅,更坚定了他的想法。春节期间,在陕北榆林,从乡野阡陌到城市社区,扭秧歌的汉子婆姨们,腰系红绸,手舞花伞彩扇,循着铿锵有力的锣鼓点尽情欢舞。“我深深感受到一种源自时空深处的精神力量,那些欢声笑语中流露出来的是民众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

 

2019年 陕北榆林调研

2019年 陕北榆林调研

乡村优秀文化亟需盘活。几年前,潘鲁生委员和中国民协其他文艺家共同发起了“我们的节日”活动,挖掘和展现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如今这一活动已成为节日品牌。“节日文化有许多民俗的约定,有生活里最朴素的感情寄托,有非常丰富的民间艺术的创造,可以说是一种凝聚的纽带、一种充满生机的源泉、一种孕育着生命力的土壤。节日要成为节日,而不只是假日。”

2017年,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启动编纂出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为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中国民间文学立档存志,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付诸出版的大型民间文学文库,也是一次对传统社会民间文学资源的全面搜集、系统整理和汇总结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将用项目阶段性成果为祖国献礼。”

 

2007年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座谈会

“行走”是潘鲁生委员生活的关键词。边走边看,边想边写,他把学问搬出书斋,做在了乡村田野间。两年内,潘鲁生委员的足迹已踏过31个省市区。在他新近出版的著作《美在乡村》中,书籍设计师用点和线把他的足迹连在一起,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中国地图。

常年在乡村行走,潘鲁生委员有时也会“孤独”,“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我们做的是无用之功”。几天前,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讲话,让他茅塞顿开。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潘鲁生委员当时就想,“我就是要为乡村、为农民立言。”

 

 

采访结束,打开微信加好友,记者发现,潘鲁生委员的微信名叫“手艺人”?“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当学徒,本身就是一名手艺人。后来转型了,但手艺人的品质仍影响着我,精益求精、耐得住的寂寞。”潘鲁生委员说罢,跟记者握握手离去。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08日 02版

记者:刘江伟

上一条:【两会时间】《光明日报》:传统村落三人谈

下一条:【两会时间】潘鲁生:为乡村创作,为百姓立言一一关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感想和建议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近期热点

学校地址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

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

联系方式

电话:0531-8962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