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立先进教育教学观念,促进学校建设改革与发展
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引领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导。学校根据当前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状况,结合自身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冷静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逐渐形成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
1、在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文艺方针和高等教育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艺术教育特殊规律,促使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自1999年高等学校开始扩招之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艺术教育必须突破原来单纯的“艺术家”培养模式,向服务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大众生活的方向转变。近年来,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旨在实现“艺术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使命”的目标。
2、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现代教育理念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努力实施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学校积极贯彻素质教育原则,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向学生传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同时注重学生人格和思想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在知识体系培养方面,不仅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基于以上认识,学校遵循设计艺术教育规律,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积极探索并实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应用设计艺术人才和文化创意人才。
3、走特色办学之路,坚持特色立校理念
高等学校的发展,特色是关键。学校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特别注重挖掘、总结历史积淀,强化自身特色,以此作为立校之本。目前学校实践教学体系与模式、民间艺术研究与教学等,都具有鲜明的设计艺术院校特色。
4、以“三个面向”为导向,坚持走开放办学之路
学校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坚持开放办学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和实践开放办学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社会实体的交流与合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优越的外部条件。
5、突出设计艺术教育特点,践行“天工开物,匠心独运”的校训精神
“天工开物”取自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工艺文献《天工开物》。“天工开物”是借用《尚书.皋陶谟》中的“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中的“开物成务”二词而成。“天工”即自然规律,“开物”乃“开道释物”。“天工开物”强调人类顺应自然规律、科学规律,立足民生的工艺造物行为,表达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工艺思想,是中国工艺造物思想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设计文化内涵。“匠心独运”源自唐代王士源《孟浩然集序》的“文不按古,匠心独妙”。匠心,即工巧的心思、意匠的设计,指在技巧和创意方面的创新精神。“匠心独运”指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意匠的设计,形容巧妙而独具一格的设计思想。学校以“天工开物,匠心独运”为校训,就是要求师生牢记“物生自天,工开于人”的工艺思想和“意匠自心,独创于用”的创新精神,掌握深厚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和设计规律,立足民生需要,强调设计创新,服务生活。
(二)教学中心地位突出,教学质量意识不断强化
1、强化领导组织保证,突出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把本科教学工作列入校领导班子的重要工作日程。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院长亲自分管教学工作。学校定期召开院长办公会议,每次都有专门的教学工作议题。学校制定并实施《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听课制度》和《关于校领导联系教学单位的制度》,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调查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教务处定期召开由学校分管教学院长和各教学单位分管教学负责人参加的教学例会,及时部署教学工作,研究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教学单位党政“一把手”是本院(部)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坚持在一线组织和督查教学工作。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切实转变观念,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2004年是学校的“教学研究年”,2005年为“教学管理年”,2006、2007年是“教学评估年”。2006年学校专门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学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制定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实施意见》。
2、增加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日常教学经费投入逐年增加,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的四项教学经费总额分别为724.27万元、1203.26万元、1815.70万元,占当年学费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7.28%、30.50%、31.05%,呈逐年增长趋势。学校投入4.3亿元建成长清校区,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校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积极改善实验教学条件,近三年学校投入3000余万元,建成三个实验中心。
3、加强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二是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近三年出台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学工作规程》等文件40余个,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形成完整体系。三是健全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制定和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校院(部)两级教学督导、校院(部)教研室多级听课、学生信息员、学生网上评教、教师考核中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开学初和期中教学检查等多种制度,并认真做好教学信息的公开和反馈;加强对毕业考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管理。四是深化教学改革。学校先后于2003年、2006年两次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2003年全面启动了学分制改革;制订并实施《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本科生转专业的管理规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双学位(专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保证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成才发展需要。
4、制定激励政策,促使教师潜心教学
学校制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关于优质课程、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实验成果的奖励办法》,实行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精品课程的扶持政策;实行对优秀教学成果、实验成果、科研成果和创作成果奖励政策。设立教学及科研项目立项、教材基金、著作基金。鼓励教师到国内外进修以及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制定措施引进高层次人才。在职称评聘上,实行低职高聘、科研与教学成果相结合等倾斜政策。在岗位津贴等分配制度上,向教学倾斜。通过以上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确保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5、教学、科研和创作结合,科研、创作促进教学
学校坚持以教学促进科研、创作,以科研、创作引领和服务教学。学校科研机构大多挂靠于教学单位,科研人员同时又是教师,科研成果直接与教学相结合。学校经常主办或承办重要学术活动、艺术作品展、创作设计大赛等,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依托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机构,为师生参加科研、创作活动创造了条件。学生通过参加教师科研项目、项目教学等形式,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6、改进机关后勤工作作风,主动服务教学意识增强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强化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服务教学意识;积极推进后勤改革,转变后勤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教学的质量和办学效益。目前,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深入人心,重视教学、服务教学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