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评张一民绘画与设计作品展

2013-11-07

 

岁月如画
——评张一民绘画与设计作品展

 

    张一民院长在工艺美院工作三十年间,印象中这还是他第一次举办个人画展,展览汇集了他几十年的创作成果,也展示了他关于艺术、生活和教育的人生态度和事业追求。特别是在他工作和生活的校园,在为之辛勤耕耘的这所大学里,举办从艺从教五十年的展览,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这里,有身为教授教书育人的难忘记忆,有艺术家创作求索的执着情怀,也有学人谦和严谨的个人影响力。在建校四十周年之际,我们需要这样的学术纪念活动,用艺术作品铺陈大学的历史,用岁月积淀诠释创作的理念,用最真挚的心灵捕捉和表现人生的真善美,展现和充实我们这所大学的文脉。
    张一民1963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从事了二十年工艺美术管理和美术编辑工作,有深厚的专业积累,并经历了工作实践的砺炼。在工艺美院工作的几十年时间里,他治学执教严谨自律,待人质朴谦和,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正是真挚谦和的人格力量奠定和成就了他的艺术风格,使他的创作庄重简约,朴实无华,自成一体。特别是壁画作品能够充分展示他对艺术的驾驭与升华,展现心灵深处的朴素与平和,他也因此成为当代壁画艺术的领航者。
    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壁画家,张一民院长创作了以《舜耕历山》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品,以壮阔的视野再现历史时代的雄浑,用细致深刻的语言表现民族文化艺术的精神,形成了规矩求型、底线求平、重彩求法、表现求道的创作特色,开创了壁画一派风格。对于壁画家来说,成就壁画之厚重或许不难,难得的是厚重里有着简约的永恒;再现历史的画面或许不难,难得的是传达出历史与当代贯通的文化时空。张一民的创作传递了一种深刻而清晰的历史观,捕捉和再现历史时代最生动的气息,表达对艺术和生活的理想和态度。在当下快速变化发展的语境中,充斥着文化快餐和不断更新传递的信息,我们愈发需要把握住艺术最沉实稳重的东西,打破传统与现代的间隔,融入城市的建筑,真正与历史深处属于我们的伟岸相遇,领悟文化与人生的真谛。这是壁画艺术给予我们的启示,也是壁画艺术创作的重要价值,壁画家用贯通历史文脉和充满生命力的创作带给我们经久不息的感动。同时,正是带着独到深刻的历史视野,张一民的重彩画借古开今,实现了艺术风格的创新。历史题材在他的笔下愈发灵动,民族风情题材表现更显特色;水彩写生中日常的街景、生活的一隅也透着生活的滋味;得益于这深沉真挚的生活感知,他的设计作品富有时代内涵,凝炼而成的图案设计语言十分鲜明,在设计意象之外还呈现了丰富的文化元素。
    张一民院长的壁画艺术成就,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壁画教学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首都机场候机楼大型壁画群的诞生以及一批足以代表这一时代的壁画精品的产生,当代中国壁画迎来复兴时代,也被誉为“中国国势走向繁荣的象征”。在教育领域,美术学院相继建立壁画专业,壁画教学正式引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在当代中国壁画发展的历史潮流里,张一民院长师承中央工艺美院的壁画理念,开展艺术创作和教育探索,创作了一系列代表作品,也奠定了学校壁画教学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由于张一民的创作实践和引领,我们不仅见证而且参与了当代中国壁画复兴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于山东工艺美院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鲁迅先生曾指出,“壁画最能尽社会的责任,因为这和保藏在公侯邸院内的绘画不同,是在公共建筑的壁上,属于大众的,从敦煌的壁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墨西哥的壁画运动,美国的街道壁画都可以看出壁画的艺术史并不是一部技术不断进步的历史,而是一部观念变化的历史。”。几十年来,壁画拓展了公共空间的维度,从机场、宾馆走向室外,走向历史纪念地和更广阔的公共空间;壁画的题材更加广泛,从神话、历史、民风民俗进一步拓展到现实题材、以及戏剧舞蹈、音乐诗歌、科学幻想等,更具大众性和包容性;壁画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技法更加丰富,在保留了勾勒平填、叠复晕染、沥粉贴金的传统技法和意象造型等传统法则的同时,也吸收了包括当代数字媒体在内的制作手段和现代造型语言;壁画的表现形式更具多样性,从平面趋于立体,出现了全景画馆等形式,形成了新的视觉样式和艺术形态;而且,当代壁画与建筑的融合更为密切。当前,我们更需要从公共艺术的层面发展壁画教学和创作,从壁画与社会公共空间、壁画与大众文化观念、壁画与城市建筑等层面进行深入地研究,并开展创作的传承与创新实践,把张一民院长为我们开辟的这条壁画艺术与教学的道路延续下去,繁荣创作,培养人才。
    张一民院长是我的前任,曾担任17年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他曾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现代设计思想为主导,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重视基础教学、重视实践环节,重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本院特色”的教学指导思想,主张民族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致力于装饰美的探索。在世纪之交提出“建设教学科研型、开放型、特色型学校”的办学思路,提出“打好基础,跟上时代”。他主张“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要有父母之心”。 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在张院长主持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扩宽专业领域,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假设,完善办学条件,通过了省教育厅的教学评价和教学条件评估。张一民院长在办学上的努力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天我们积极构建高等设计教育“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立足艺术与设计的学科专业特点和优势,全面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也是在教育教学上的不断传承和发展。
    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四十周年、张一民院长从艺从教五十周年之际,学校举办这次展览活动,既是对张一民院长艺术创作成就的展示,也是大学文化的梳理和回顾,是我们学校建设发展的共同纪念。岁月如画,行者有为,希望我们的师生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把工艺美院的大学文化传承光大,企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学校能够涌现更多这样有奉献精神、有艺术造诣、有事业作为的艺术大家。

                             潘鲁生 癸巳霜降于北大山下

 

 

上一条:汉风字语—观念海报艺术巡回展

下一条:张一民从艺从教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近期热点

学校地址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

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

联系方式

电话:0531-8962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