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
潘鲁生院长出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际艺术教育论坛——21世纪高校艺术教育展望”并作主题演讲。论坛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何洁主持。
当日下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报告厅,来自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和200余名美院师生参加了以“21世纪高校艺术教育展望”为主题的国际艺术教育论坛。
潘鲁生院长作为国内4所高校的代表之一,作了题为《设计艺术教育发想》的主题演讲,取得积极反响。
潘鲁生院长的演讲回顾了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发展现状和定位为依据,提出了建设教学实践型设计艺术大学的独到观点。
他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设计艺术(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阶段,进而从当代设计艺术教育面临的发展环境和设计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格局等方面,深入论述了中国当代设计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他认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新学”和“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开始了以“图案”教学为主体的工艺美术教育。此后历经图案与工艺主导、工艺与装饰主导、装饰与设计主导、设计与创意主导等阶段。1956年5月21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设计艺术(工艺美术)教育的新开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艺术院校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50余年设计艺术(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对设计艺术教育需要的具体体现。
潘鲁生院长在演讲中,根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发展现状和定位,提出了建设教学实践型设计艺术大学的观点。他强调,使学生成为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的实践型设计艺术人才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培养目标;遵循教育的共性规律和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培养“德艺尚美,创意生活”,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的设计艺术人才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办学理念,他还阐述了以艺术学科为主体,文科、工科领域两翼发展的学科定位,设计创意与实践能力并重的教学特色等。 并在具体层面介绍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合理构建学科群,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创意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意能力;注重实习教学,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教学特色。
潘鲁生院长认为,从工艺美术教育发展到艺术设计教育,科学的学科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在信息技术时代,艺术设计教育在学科整合、专业设置布局、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明确了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和学科定位,将以培养实践型设计艺术人才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为目标,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在论坛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当岐、英国东伦敦大学艺术学院院长Cliff Nicholls、美国麻省艺术大学研究生及继续教育学院院长George Creamer & Ms.Anne Marie Stein、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杨晓阳、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副校长田关俊夫、香港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Timothy Jachna、澳大利亚莫纳什艺术学院艺术系主任Arthur de bono、日本多摩美术大学校长高桥史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服装系主任Anne Smith、日本金泽工艺美术大学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久世健二、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刘立滨、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吴卫民等先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