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设计创新
——访中央美术学院谭平教授
编者按:谭平,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1984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学士学位。1984-1989年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讲师,1989年就读于柏林艺术大学自由绘画系,获艺术硕士学位。1994年回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95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200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2003年至今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日前,在中国设计艺术院年会间隙,《中国设计》(design.gov.cn)网站对谭平教授进行了采访。

《中国设计》:信息时代设计工具的变革对设计领域产生了哪些影响?
谭平:最早的设计工具是从手绘开始的,如平面设计,先是手绘,逐渐有了喷绘,然后开始使用电脑,现在的设计几乎完全离不开电脑,这种过渡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变化,和计算机技术发展有极大的关系,设计教育要主动去适应这个变化。在艺术院校里,关于手绘与电脑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方面的差异观点各不相同。我认为,两种工具解决的是不同的问题,手绘在记录人的思考过程方面更有优势;计算机则既是一种设计工具,又是一种交流的媒介,它的性质在不断地变化。有了互联网之后,人们对于设计工具的概念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这一方面要主动地去认识它,使用它,了解它。
《中国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怎样看待手绘与计算机制图的差别?
谭平:在这个方面学校对学生没有强制性的要求,考入美院的学生手绘基本功都不错,有一部分同学习惯用手绘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手绘强化了人的参与性,有助于在艺术表达中探索新的语言形式。每个人写的字都不一样,更何况去画一幅画,或者是做一个设计,所以平面设计中手绘语言的应用突出了设计者个人的风格特征。计算机软件语言表现更多体现一种共性,使用相同的软件,根据相同的程序,能够完成不同的作品。在表达人的创意和想法时,计算机有时会更具有优势,它的表现力是无法替代的。比如,交互媒体设计等新设计样式的要求是手绘手段无法满足的。这是一个新的“世界”,所以,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表现手段。
《中国设计》:数字时代最核心的特点是电脑和网络的广泛应用,PPT等数字媒介引入给设计教育带来什么影响?
谭平:以往教师授课往往需要板书配合,很多技法需要用手把手、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而现在学生接受的信息量越来越大,除了掌握最基本知识和技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选择,懂得在众多信息中选择有效信息的方法。
《中国设计》:从教育理念方面讲,数字信息时代的设计教育理念有哪些新的特点?
谭平:今天的教育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变化在于对创新能力的注重。过去设计教育更多注重手把手传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教师多,学生少,教师会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去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是种非常近距离的交流,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作为“人”成长的培养。现在学生接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特别是在技术方面学习的渠道非常多,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得的知识只占其中非常少的一部分。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越来越重要,老师给与学生的是经过个人经验筛选的重要知识点,其他还是靠学生自己去学习获得。
《中国设计》:数字媒体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大量使用,设计表达开始由静态视觉向动态多媒体传播延伸,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扩展到交互的虚拟信息载体,新的传播条件下传统印刷媒介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谭平:这是一个必然,新的传播工具出现就会替代原有的方式方法。比如原来自行车是必备的交通工具,而今天在欧洲自行车已经变成一种锻炼身体的工具,使用的功能已经发生改变。数字信息时代,印刷品会变得越来越少,人们对印刷的要求也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它不仅仅是一个具有传播功能、可以传达信息的工具,还要在书装上具有审美性、文化性和感受力。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看书的人会越来越少。在这方面不要过于忧虑,应该积极去面对,条件改变之后,原有的东西会在其他方向释放出能量,发挥新的作用。
《中国设计》:对于一个学设计的学生来说,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谭平:一个人一生最幸运的就是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学生,不能过于功利,仅仅为了生存而学习。在我的想法里,喜欢最重要。如果现在不喜欢,那么赶快去找自己喜欢的事情。设计是需要不断创新的一个专业,需要很多新鲜的东西,但是,同时设计本身也具有文化性,而文化最重要的是积累,学设计要不断地去积累,积累的越多作品就会越有生命力。所以说,创新能力培养不要太着急,创新是积累的产物,也是一种思维的习惯。
采写:张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