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佑:构建“生态性”设计教育理念

2011-12-20


构建“生态性”设计教育理念
——访南京艺术学院何晓佑教授

    编者按:何晓佑,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研究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委会委员;江苏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委会主任;江苏省工商联室内装饰装修行业商会副会长;“江苏省特色专业”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学术带头人; “江苏省精品课程——中国传统造物智慧启迪创新设计方法”课程主持人; 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在泰山学者论坛会议间隙,《中国设计》(design.gov.cn)对何晓佑教授进行了采访。

    《中国设计》:交叉性是设计学科的一个基本特点,您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设计教育带来了哪些改变?仅仅是带来了信息交流的方便,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影响?
    何晓佑:当然是更深层次的影响。比方说我们搞产品设计,过去我们比较关注的是产品造型的本身,或者说是产品的本身,而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在关心着产品背后的故事。产品只是完成一个对我们进行服务的这样一个载体或者工具,而其背后存在的很多服务的内容,是我们现在更加关注的。就是怎么样把这种产品背后的服务内容链接到我们的产品中间来。像IPAD这种产品,是最典型的。从造型上面来讲它只是一个方块,从技术上来讲它也是常规技术。但是它把网络平台上的很多服务链接到这个产品中间来,所以使这个产品更加舒适,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方便我们上网,阅读,储存各种各样的信息。所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它不仅仅带来的是信息交流,还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产品背后的服务的内容。
    《中国设计》:在适应信息时代发展方面,您认为设计院校应该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应如何做出应因性调整?
    何晓佑:教育理念这个问题比较大,可能不是用一两句话能够讲清楚的。但是它应该是一种生态性的教育理念,生态是一种成长的状态,它是一种具有可生长性、可废弃性、可选择性、可再生性、可协调性。有些知识是要不断废弃的,而有些知识看似过时了,可是若干年后,它还有再生的可能。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叶子不断的黄了又绿了,它不断的吸收养分,不断的生长。这就像我们的教育一样,是一种生态的概念,我觉得我们应该用生态理念的思想来统领我们的教育。因为现在信息量很大,知识的更新也很快。如果我们不能够不断的成长的话,我们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这样一种需求。
    那我们应该如何来进行调整呢?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在思想上做出调整。我们思想上要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而不能守着原来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去办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这个学科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学科,我们的思想上首先要调整过来。其次是学理上要做出调整,因为设计学科本身有自己的学理构成,有着作为设计学科所特有的知识体系,所以我们要进行新的调整,要把时代发展的内容调整结合到设计的学理中来。第三,应该是知识结构上的调整。设计学科的交叉性很强,不仅与工程、技术学科交叉,同时也和人文,社会学科交叉。比如我们要研究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方式,行为方式,这些都属于社会学的内容。设计心理学,设计社会学,设计行为学等,这些都是与文科系统的一些交叉。第四个方面,应该是在教育的方式方法的调整。包括我们教学方式的调整,我们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离开教室,而不是我们过去所采用的解惑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解决问题后离开教室。我们应该引发学生不断的思考新的问题,不断的寻找新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老师是没有答案的,需要与学生一起去研究,一起去讨论的,这样话势必会带来过去课程形态的变化。我觉得在教学实践中做出这些方面的调整,有助于我们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中国设计》:您认为信息化,网络化对我国设计艺术学科体系和专业规划有何影响?
    何晓佑: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信息化,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它包括到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心觉等这些方面信息的传播。而网络化可能是一种特指,特指基于计算机的这种网络平台的广泛使用,而在我们生活方式上产生的作用。但是不管是信息化或者是网络化,都使我们的设计产生了转变。我们过去的设计对象主要是物,主要是产生物的文化。而在信息时代,不仅仅是物的问题,还包括一些非物质化的东西,比如刚才我们所讲到的服务。我创造一种新的产品,这是一种创新,可能是一种新的物种,新的品种,但另外一方面,我可能是利用老的产品,但是创造新的服务内容。比如前一段时间,我们给三星电子中国研发中心所做的设计项目研究,它没有任何的新的产品开发,而是利用原有的三星电子产品,用新的服务内容把它们链接起来,这个也是一种创新,它创新的是服务内容。也就是说我们所设计的很多东西可能不是物质化的东西,而是非物质化的东西。这个在我们现在的设计中用的也很多。比如在我们现在做的“面向中国家庭的服务设计研究”,在我们提供一套新的服务创新系统之后,它可能会产生的有形的新产品,它也可能产生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在工业时代是以物文化为主体的,而到了信息时代,很多非物质的东西都进入了我们设计领域,所以一定会对我们专业体系和课程的规划产生很多深远影响。
    《中国设计》:信息时代不仅让专业资讯以更加便捷的方式传播,还大大丰富了设计教育的内涵,您认为这给院校的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师生关系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哪些变化?
    何晓佑:在关于院校老师的要求问题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我们这些原有的从事设计教育的教师来说,我们面临着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的的问题。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说学习只在大学阶段,或者只是在硕士,博士阶段,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概念。因为时代变化很快,信息更新很快,信息量也很大,我们原有的这些教师,如果不及时学习,接受新的信息,就可能就会导致观念、知识的老化。另外一方面,教师队伍应该不断地吸收一些具有新观念、新知识的年轻老师,把一些新的知识更快的融入到我们的设计学科中间来。但是不管是原有的教师还是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必须的。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后应该更加趋于共同讨论,共同进步的关系,而不完全是原有的解惑式的教育方式。老师更多的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把学生引入对问题的探寻、对创新内容的追寻的方向上去。因为这里很多内容都是新的东西,所以很可能还没有形成答案,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去讨论,去研究,去追求。在这种新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可能会由原来的师徒关系,转变成为一种合作关系,共同的学习,探寻一些新知识,但是老师要有指出新方向的能力。
    《中国设计》:信息技术从生活到娱乐、到学习等各个方面影响着校园生活,您认为,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时代便捷的信息传递方式,而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利用有效的信息呢?
    何晓佑: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显性课堂,隐性课堂的学习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学生自己在网络上面看阅各种资料,这不是上课,但是这是学习的很重要的一个手段。网络上的信息量非常大,学生如何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这就需要学生学会选择,而做到正确选择就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有一个合适的目标,有了目标,就会形成一条达到这个目标的线路,有了这条线路,就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知识。因为设计学科的专业方向很多,即便是在某一个专业方向里面,还是有很多的具体方向。而学生学习的接受程度、深入程度,与他的兴趣点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一定学会用脑筋学习,而不是只用耳朵来听,一定是用脑子来想。当老师指出一定的方向,而我们要顺着这个方向来走的时候,就需要我们筛选出与这个方向有关的有用的信息,不断地补充完善扩充自己的知识系统。当我们的学习停留在一个阶段的时候,可能接触的是工学方面的知识,而当进行到下一个阶段的时候,更多的可能要追寻一些文科方面的知识,这个时候我们在网络上看信息的时候,就有很大的选择性。所以学会选择,学会学习这对我们学生来讲,是很关键的。


    采写:孟笑晨

 

上一条:解建军:设计教育需要具有前瞻性

下一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生夺得中国第二届微视频大赛金奖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近期热点

学校地址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

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

联系方式

电话:0531-8962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