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大学之根 传承大学之道
2012-11-05
新闻短评
固守大学之根 传承大学之道
在全校范围内迅速掀起学习弘扬“孙长林精神”的热潮
每一所大学都要有自身独特的精神引领,这需是大学长期养成的文化内涵,亦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精神”,作为大学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内涵和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职责使命,形成了许多优良的传统、理念和价值导向,积淀成自身鲜明的文化精神,这些构成了这所大学精神的基础和元素。以“无私奉献,品格高尚,开拓创新,传承文化”为基本内涵的“孙长林精神”,正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文化精神的凝练与升华,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学之根,在乎文化传承,文脉相递。“文化”之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学既要向前走,更要回头看。弘扬大学的文化精神,就是要守护大学作为道德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知识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思想共同体的地位与尊严。孙长林先生的传奇一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与中国工艺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7岁,他离开家乡,参加革命;40岁,他提议并建立烟台博物馆,使大量文物躲过文革洗劫;60岁,他投身教育,亲手创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80岁,他将毕生辛苦收集的数千件艺术作品无偿捐献。这样一位有着不平凡经历的老人,这样一位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事业的老人,孙长林先生清醒地认识到,将藏品反哺于工艺美术教育事业,才是他艺术收藏的最好归宿,也为这些艺术品作为文化传承载体发挥其作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孙长林先生在几十年的收藏生涯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对艺术藏品一直饱有极高的学术研究热情。更为可贵的是,他乐于将这种艺术造诣与研究成果与人分享。对于很多工艺美院人来说,孙长林先生,不仅是德高望重的长者,更是志同道合的导师。在年近九十岁高龄之际,孙长林先生仍以饱满的热情关心关注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并坚持走上三尺讲台,将其数十年艺术收藏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与年轻师生分享。即便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孙长林先生记挂的依然是其未完成的藏艺之作。孙长林先生选择用这样一种形式,将其对艺术收藏的执着与热爱,化作对大学师生的仁爱和期望,并深深地扎根于工艺美术教育事业的土壤。这种至臻之举,因艺术之名,而又远远超出艺术。
孙长林先生走了,留下的是他一生的藏艺之作,留下的是他对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深厚情怀,留下的是他对中国工艺美术教育事业的无限希冀。孙长林先生境界超拔,无私奉献,在曾经的数十年里,“孙长林精神”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学术追求、文化境界和精神力量,鼓舞和引导着师生工艺美术教育的广阔天地,披荆斩棘,大有作为;今后,“孙长林精神”更将推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发展前进的精神源泉,成为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团结一心、开拓进取、无私奉献、扎实工作的不竭的精神动力。
学习弘扬“孙长林精神”,是每个工艺美院人固守大学之根、传承大学之道的光荣使命。学习弘扬“孙长林精神”,就要学习他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学习他博学仁爱的人格风范,做学高为师、身为世范的师德楷模;学习他开拓创新的勇气胆识,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学习他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追求,担当起构建大学文化精神的责任与使命。
上一条:利用山东省国外友好城市资源,推动学校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下一条:博学游艺九十载 仁爱传承千古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