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社会生活需求 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2007年12月23日)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潘鲁生
尊敬的各位专家:
今天,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开始对我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是我校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行政以及全体师生员工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代表学校向各位专家汇报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考与探索。我汇报的题目是“服务社会生活需求,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汇报共分三个部分,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教。
第一部分: 设计教育的现状与我校的定位
近年来,设计教育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把握设计教育现状,冷静分析相关问题,结合学校自身条件,科学规划本科教学,是办好一所设计艺术院校的前提。
一、设计教育的现状
当前,设计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规模发展扩张和专业的不断细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全国1909所普通高校中设置相关专业的院校已有1259所,比例高达66%。2001到2006年,增设设计类专业的高校每年以13.2%的速度增长。同时,一些新的专业方向不断涌现。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总体来讲,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广告、出版、会展、数字艺术等9类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兴起,对设计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成为设计教育迅速发展的契机,也对设计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值得思考的是,虽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设计人才,设计教育的规模在迅速扩大,但设计类本科毕业生却一度出现“就业难”的现象,而且在激烈的竞争中,部分毕业生在几年之内就面临着改行、转岗,甚至被设计产业淘汰的命运。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设计教育发展,进行冷静分析,深入思考: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如何对接?本科教学如何定位?这是设计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教学工作无法回避的现实。我们应当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积极应对,认真研究,合理解决,切实担当起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义务,担负起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责。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衔接,关键在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发展对设计师的要求是复合型的,既要具有艺术表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还要具有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具有生态设计的先进理念,具有引领生活的前瞻视野。这要求我们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确定本科教学定位,要由培养纯粹的“艺术家”,转变为培养服务社会的设计师。作为设计艺术院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思考和探索中,确立了自己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科学发展定位。
二、我校的发展定位
作为一所省属艺术院校,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我们在办学指导思想上,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和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人才立校,特色强校,不断加强学科建设,稳定办学规模,强化实践教学,突显专业特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为:服务社会生活需求,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基础,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和技术能力的设计师。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主动为经济和文化建设,特别是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
为了全面实现办学目标,根据设计教育的规律,我们提出建立“实践教学型”艺术院校,在理论的指导下,重视基础教学,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意能力、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探索建立完善的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
第二部分: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根据设计艺术的学科属性,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在学科、专业设置的基础上,整合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构建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科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具体教学环节为手段、以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是教学体系确立与发展的前提。为了培养设计人才的必备素质,学校全面构建以艺术学科为主体,文学、工学相关专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学科布局,重点发展设计艺术学科。强化艺术学科的主体地位,“设计艺术学”、“艺术学”已建成山东省重点学科,“艺术设计专业”已成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山东省政府还在我校设立了设计艺术学“泰山学者”岗位。同时,学校注重学科互补,不断加强文学、工学等相关专业的建设,构建相互依托的交叉学科体系。就此,学校突破单一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将专业向人文、工学延伸。在教学改革中,学校将原有的广告学向广告策划、艺术传播学方向延伸,增强人文学科的内涵;工业设计等专业招生时文理兼收,依据专业方向的不同,授予文学或工学学位,专业整体布局,向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方向稳步发展。同时,学校积极与综合大学、专业院校,开展合作办学,促进优势互补。2004年以来,先后与山东大学、山东经济学院等高等院校建立本科访学制度,增加了经济学、管理学、机械学、材料学等方面的课程,拓宽了设计人才培养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一体两翼”的学科专业布局中,我们着眼于社会需求,进一步加强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联系。依据教育部要求,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必须考虑社会需求和区域特点,加强本科教学的应用性。就此我们积极拓展专业面向,培养社会急需的设计师。学校现有的本科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密切相关。我们不仅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对接,而且重视边缘学科和新兴专业领域,引领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向。
近年来,学校立足设计艺术教育的前沿领域,与一些国外知名院校开展教学合作项目,与英国斯坦福郡大学合作设置“设计管理”本科专业方向;着眼于“生态设计”的发展趋势,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合作开展“生态设计”相关课程,将国际上先进的设计理念引入教学环节,拓展了学生的前沿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整合能力、设计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在课程结构上,学校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原则,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加大跨专业选课的力度,增加人文理论课程的比例。各教学单位都面向全校学生,推出自己的重点课程作为选修课。同时,学校不断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尤其重视发掘传统艺术资源,提升传统文化软实力,开展民间艺术教学与研究,形成了特色品牌课程。在总体上,建设了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根据培养目标、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把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践教学、课题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次,形成了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完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具体实践教学环节上,我们采取了项目教学、工作室教学、假期课堂等多种形式。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承担重要设计任务。
具体而言,结合实践教学需要,我们率先倡导设立“假期课堂”,增加假期的社会实践内容,强化自主性、实践性、体验性的学习,并针对不同年级的情况、不同专业的特点,统筹安排,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得到锻炼,实现了对课堂基础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我们重视加强校外实习。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生产实际的锻炼机会;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积极拓展服务面向,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近年来,学校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山东省内,建设了25个校外实习基地,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国家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深圳怡景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山东电视台、山东美术出版社等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极大地促进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促进了师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进了教学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我们认为,培养设计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能力,更要培养他们服务文化建设的能力。近年来,我校通过主持制定《广告设计师国家职业标准》等国家科研项目,通过组织“平安山东”招贴设计大展、“2006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形象设计、“齐鲁国际摄影周”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项目教学,发挥专业优势,以设计引领生活,以设计服务大众。
实践证明,项目教学、工作室教学等一系列实践教学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近年来,我们的毕业设计,一直以“设计.生活”为主题,让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毕业作品社会采用率,平均保持在26%左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常抓不懈。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教师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和优化。
学校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举措。邀请国外专家教授,来校开展教学活动;聘请国内著名设计师、工艺美术大师、设计管理者担任课程教师。同时,学校不断选派青年教师,赴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韩国等高校研修,鼓励青年教师定期到兄弟院校访学交流,开展教研活动,有效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同时,基于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队伍。从整体上,完善了师资队伍的结构,有力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学校按照“合理布局、优化配置、保证教学”的总体要求,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坚持向教学倾斜。目前,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完善、教学经费充足,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办学空间,建成启用长清新校区,在校舍、实验室、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校园网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学校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了综合实验中心、特种工艺实验中心、数字艺术与传媒实验中心,建设了动画综合实验室、陶瓷工艺实验室、包装技术实验室等33个专业实验室,切实保障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同时,学校加大校园网络建设力度,积极发挥网络服务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学管理实现了网络化,图书信息、课程资源,实现了网上资源共享,校园网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平台,也成为设计教育资源的交流平台。
此外,学校还拥有“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基地”、浪潮集团“网络游戏研发中心”等一系列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实习基地,有力地加强了教学与产业发展的联系,明显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水平。
五、健全管理评价机制,促进实践教学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和教学规章制度建设,形成了由学校分管教学领导、教务处、各教学单位负责人和教学秘书组成的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强,管理水平高,积极开展教学管理的研究,探索健全设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多年来,学校始终把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把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作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按照教育部对高校教学管理的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标准,坚持将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相结合,完善了教学督导、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年度考核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切实保障了实践教学的健康发展。
从总体上看,学校探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近三年,我校学生在全国竞赛中,获奖12项,在省级竞赛中获奖227项;并先后有81件优秀设计毕业作品获得国家专利;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中,有4件学生作品获奖;毕业生连续三年被团省委表彰为“高校毕业生十大成功创业者”。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专业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反映了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科学合理,培养方案措施到位,实践教学成绩显著。
学校在发展中创新,在实践中进取。建校以来,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设计人才,毕业生中涌现了一批海内外知名的大学教授、一批知名的设计师,他们有的参与奥运项目设计,有的承担国家重点设计项目,有的荣获全国美展金奖,有的创造了社会知名品牌。他们践行设计创新理念,引领设计前沿,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学校的荣耀和骄傲。
第三部分: 营造开放校园文化 建设和谐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无形的育人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人文关怀,弘扬校训精神,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力促进了人才培养。
一、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英国斯坦福郡大学、法国里昂美术学院、美国俄勒冈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日本东京造型大学、韩国庆云大学等 24所国外优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了学生访学、项目合作、学分互认等教学交流活动,组织本科学生赴美国、韩国、日本进行课程交流,专业教学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学校加入“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与世界上124所院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常态机制,有效地加强了设计教育领域的协作与沟通,对外交流与合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在全球化背景下,学校在加强对外交流的同时,始终坚持传统与现代并举,重视民间艺术教学与研究,创建了中国民艺研究所,成立了现代手工艺术学院,通过开展民艺研究和传统手工艺教学,将民艺课程纳入本科教学,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精神,融入现代设计,倡导继承传统,锐意创新,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现代生活。
二、弘扬奉献精神,树立育人楷模
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严谨治学,从严执教,全校形成了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良好风气。教师队伍中,有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建校35年来,广大教师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厚的学术造诣,铸就了良好的教师风范,涌现出朱铭、张一民、丁永源等一批知名教授。学校的主要创建者孙长林先生,是我国工艺美术行业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以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向学校捐赠艺术藏品3600多件,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为广大师生树立了人格楷模,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如果说大学的使命是对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创新,那么老一辈教师崇高的奉献精神,就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我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担负起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倡导人文关怀,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学校一贯重视爱心教育,大力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道德风尚。我们深知,教育服务社会的目标,就在于通过造就健全的人格而造就一个健全的社会。精神的陶冶、人文的关怀,是高等教育的长远责任。在不断推进人文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参与了大量社会公益活动:向患绝症的同学义务募捐、积极担当青年志愿者、设计创作公益广告活动,都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价值观,反映了学校关注人格培养、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作用。
多年来,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设立了科技创新奖励基金,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专业比赛和社团活动;建立了教授讲座制度,丰富校园学术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在开展一系列活动,从学生身上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了大学生的求知热情,感受到了我们应当承担的教育使命。
四、校训体现的大学精神
校训,是一所高校的精神标尺和文化准则。我们将校训确定为“天工开物 匠心独运”,就是要培养学生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设计伦理,重视“生态设计”,服务社会生活,引领设计前沿。
校训要求我们,努力打造学生广阔的文化视野、多元的知识结构、综合的艺术素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校训指导我们,在新的时代,弘扬传统,继往开来,以积极的价值取向,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在教学改革中,推进设计创新,指导设计实践。归根到底,只有以设计服务社会,以设计造福民生,我们才能无愧于教育、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尊敬的各位专家,以上汇报是我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考与探索,是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梳理和总结。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作为一所年轻的艺术院校,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建设,进一步深化内涵发展。我们殷切希望各位专家深入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检查、指导。帮助我们查找问题,发现不足,提出建议,指出今后发展的方向。
我们将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深入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强化整改措施,加大建设力度。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高等艺术院校,为设计教育事业做出我们积极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