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潘鲁生院长应邀出席中华文化标志城创意规划省内高层专家研讨会。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志民在会上讲话,山东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专家代表分别汇报了有关情况。与会专家20余人就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情况发表意见,并围绕总体定位、规划空间、精神内涵、核心项目、基础设施、运作思路等六个议题进行了研讨。
潘鲁生院长从“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定位及规划原则、建设思路、整体形象规划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以孔孟之乡为依托,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以孔子形象为标志,旨在增强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而不是将其建成一个“锦绣中华”式的新版微缩景观的观点,以及“曲阜为主体,邹城为依托,新城为补充,打造东方圣城”的建设思路。他认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应连接曲阜和邹城,留足一个可继续建设的九龙山区域,形成“三点一线”的整体格局。孔子出生地、孟子出生地和黄帝出生地,是感召凝聚炎黄子孙的根基所在,规划时务必保护好现有的古建筑群落,拓展周边空间,适当增加有一定功能和礼仪的附属建筑群落,使古城风貌与新建筑物群落相得益彰,使建筑与自然相和谐,与和谐文化内涵达到内外统一。
中华文化标志城是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做出重要批示,旨在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国家文化工程。2000年伊始,“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并68位院士及众多海内外同胞,发起并呈请中国政府以国家力量,在山东省济宁市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工程,主建区为位于曲阜和邹城之间的九龙山区。自发起到现在,中华文化标志城工程的论证过程已经过了七年的时间。先后有上百位院士、上千位港澳台和海外同胞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现状及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等不同方面参与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科学论证成果,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据悉,在完成主建区创意征集和充分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待相关条件具备后,将适时启动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