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院长接受济南时报记者专访 [附图]

2009-09-11


潘鲁生:民艺研究是一生的事业

 

  前天,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与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手艺创造财富——— 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发展国际论坛”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开幕。来自美国、英国、葡萄牙、韩国以及中国大陆与台湾的30余位中外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共同就在现代社会、文化、经济形势下,如何保护传统手工艺、如何利用传统手工艺资源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等问题进行交流与研讨。
  作为本次论坛的主要发起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发起这次论坛的初衷是什么?20多年来一直执著于民间艺术研究,他的动力在哪里?上月刚刚当选为新一届山东省文联主席,对文联工作有什么新的打算?论坛开幕前,记者“逮”到了百忙之中的潘鲁生潘鲁生欣然在他一手创办的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中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关于个人,潘鲁生不愿多谈;谈起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谈起多年来对民间艺术的研究,他却是滔滔不绝,神采飞扬。

关于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发展国际论坛——— “手工艺有助于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

  记者: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发起这次论坛,是出于什么考虑?
  潘鲁生:当前,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发展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农村手工艺的产业化发展在国家和我省都受到高度重视。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推动下,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传统手工艺,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深入研讨,广泛交流,提出积极有效的思路和方案。这是我们发起此次国际化论坛的现实初衷。

  记者:在您看来,为什么把传统手工艺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传统手工艺有什么现实意义?
  潘鲁生:从经济角度看,手工艺产业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文化的角度看,传统手工艺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它的发展与繁荣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延续与繁荣。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有助于我们在文化自觉的意义上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民族文化。这也是我们发起此次论坛更深的初衷所在。

  记者:我省的传统手工艺保护现状怎样?
  潘鲁生:山东省是手工文化产业大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嘉祥石雕、莱州石雕、潍坊核雕等十几项。自2005年以来,手工文化产业产值始终居全国第二位,而且近年发展势头强盛,增长速率惊人。

  记者:在您看来,传统手工艺的出路在哪里?
  潘鲁生:传统手工艺不只是寻找出路,而是如何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争取更大作为的问题。当前关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探讨中,有一种观点让我们反思,“软实力”理论的提出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曾列举了一系列中国软实力的象征,如北京奥运会、分布在世界各地的200多家孔子学院、3倍于10年前的在华外国留学生等,但他坚持美国更具优势,指出“中国没有好莱坞那样的文化产业、大学的水平与美国相距甚远、缺少NGO组织”等等。在这里,我们的传统手工艺应当发展并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全面发挥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艺术的、经济的价值,意义不只在于抢救某项濒危的手工技艺、或者使落入地摊的手工艺品获得应有的位置,而是真正从思想、文化的深度出发,在手工艺的当代传承发展中,建构我们经济的文化的实力。

关于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不是雕虫小技”

  记者:当初为何选择民间艺术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似乎当时这是个很冷门的专业。
  潘鲁生:我十几岁就在工艺美术公司工作,受到民间艺术的熏陶。但以其作为研究方向,不仅出于热爱,也出于抢救、保护、研发民间艺术的责任和使命。我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60年代这代人承上启下,既秉承着上一代人的社会责任感,也富有启迪下一代的创新精神。

  记者:对民间艺术研究多年后,您现在对当初选择的专业是怎么看的?
  潘鲁生:今天,整个世界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在思考“我是谁”,大家都在努力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所以各民族现在都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创造未来,我们不是为了留住传统民艺的本身,我们是想通过研究,挖掘出它有价值的因子,让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当代生活中,甚至是未来生活中传延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艺术不是雕虫小技,而是中国艺术中的洪钟大吕。

  记者:多年来您一直执著于民间艺术调查研究,20多年来走访了近30个省市、300余个村落,发掘民间美术手工技艺120余项,这种坚持是出于责任感还是爱好?
  潘鲁生:民艺研究的特点是你不能只坐在书斋里理想化,你必须下到乡间,和民间艺人同吃同住,他信任了你,他就会让你了解每一个造型背后的故事、寓意,了解它的创作过程,甚至使用过程,所有的这一切才构成完整的民艺。

关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为何能“拿下”全运会及世博会山东馆设计

  记者:今年是全运年,我们注意到,多项全运重大设计,比如会徽、圣火台、奖牌、吉祥物等等,都是出自山工艺设计团队。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潘鲁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一直坚持创建实践型大学,学校的教学成果要与社会服务进行有效对接。学校承担第十一届全运会会徽、吉祥物、奖牌、圣火台、宣传画、礼品等系列形象设计项目,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山东馆的总体设计项目,是对办学实力的综合检验,也对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记者:您对这几项全运设计满意吗?
  潘鲁生:第十一届全运会会徽设计,是由学校青年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年轻的设计团队完成的。他们在会徽设计中融汇传统文化内涵,在形式上葆有鲜活的现代感,汲取齐鲁文化元素,表达了共通的体育主题。圣火台“国泰民安”以及奖牌、吉祥物的设计思路也都抓住了精髓。多年来,学校在民间艺术教学和研究上的努力,在全运会、世博会设计项目中得到了体现。

  记者:能否透露一下世博会山东馆的设计情况?
  潘鲁生:这个设计目前正在进行中,主题是“齐鲁青未了”,其中包含了孔子“和”的思想、管子的城市规划理念和鲁班的科学思想。

关于省文联主席——— “文联主席是联络员和服务员”

  记者:前不久,您当选了山东省文联主席,在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跨越中,文联将起到什么作用?
  潘鲁生:谈到文联工作,我想首要的是充分履行好联络和服务的双重责任,当好我省文艺工作者的联络员和服务员,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按照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繁荣文艺事业,传承发展齐鲁文化。

  记者:您上任之后,首先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潘鲁生:当前,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推进“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把建设文化强省与经济强省摆在了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为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省文联已成功举办了“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等有影响力的活动,今后还将进一步为文艺创新创造条件,使文艺工作者更好地学习和借鉴、传承和创新,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创作出更多具有齐鲁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思想风采的优秀作品,使创作、创新成为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

关于个人——— “到传达室找我的一大半是老农民”

  记者:我们都知道,您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画家。对民间艺术的研究与您的绘画之间有着一种什么关系?
  潘鲁生:艺术是有根的,有根和土壤,才有生命力。民艺研究是我绘画的土壤。汲取民间艺术的营养,孕化于心,以新的形式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是创作的乐趣所在。我希望通过民间美术直接的、朴素的审美特性,营造出一片充满生命和生机的世界。

  记者:在外人看来,您有着多重身份——— 民间艺术研究家、画家、山工艺院长、省文联主席等等,这些身份在您心中“排名”情况是怎么样的?您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
  潘鲁生:“排名”谈不上。省文联主席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是我的工作,民间艺术研究是我一生的事业。

  记者:坚持多年的下乡对您的生活有什么改变?
  潘鲁生:下乡的过程中我交了很多民间艺人朋友,现在到学校传达室找我的,一大半是老农民。民间艺人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在山东农村,我曾经看到子孙满堂的80岁老太太,仍然在编织中国结。什么是幸福?靠双手编织出美好的生活,无疑是幸福的。

  记者:您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潘鲁生:让我们的手工艺人成为时代的主人。

上一条: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山东省美术作品展在我校美术馆开幕

下一条:我校教师参加“天山天池西王母学术讨论会”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近期热点

学校地址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

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

联系方式

电话:0531-8962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