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要回归本体——访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宪民先生

2012-11-05

    编者按:朱宪民,男,1943年1月生于山东省濮城,祖籍河南范县,1965年8月参加工作,1995年1月入党,现任中国摄协第七届副主席。2012年10月,朱宪民出席第四届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暨齐鲁国际摄影周活动,记者在现场采访了他。

摄影者要有清楚的思路
    记者: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朱宪民: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能举办中国(济南)国际性摄影展,对于国内摄影教育、国际接轨和学校今后学生的培养、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现在全球国际化,区域性已经打破了,随着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科技让我们不用走出去,也能和国际交流。然而现在只要是走出去、坐上车,到处都是影像,世界是影像时代。可能我们没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但是我们能请进来很多国家的精英,互相交流,对于探索世界上的影像趋势,非常有帮助。
    记者:你能就“摄影要回归本体”谈一谈你的理解吗?
    朱宪民:“摄影要回归本体”,首先这个本体很重要,去年我在西南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时,就提到要回归影像的本体。基本上摄像的都要这样拍,都要有这种思路,
    摄影的存在不外乎其具有的真实性,过去摄影没发展的时候取而代之的是美术,而且是写实美术。现在绘画已经赶不上摄影了,因为摄影比画画真实生动。摄影本身就真实地记录着社会的变革。摄影者要去研究摄影本身存在的价值,另外主还要研究图片的市场走向,要有自己对图片的价值观。作为年轻人走向摄影的道路,一定要有清楚摄影的思想。新锐也好,抽象也好,万事都离不开思想,我不反对你用什么表现出来,但是当你表现你的影像之后,你首先要明白你所要表达的意思,让别人看懂你是什么意思。
    记者:摄影的思想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宪民:在作品中你一定要清楚地灌输你的思想,比如社会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等等。而且一定要拍得很到位,表现得很到位。能做到这样你必须要有一个思想,艺术是通过你的作品教育人的,要有一种向往,一种反思,促进这个社会的文明,包括你拍一些不好的东西,用落后愚昧的东西来告诫人们,艺术内容是不会限制的,作品里表现的思想你一定要慎重考虑。今天的时代完全不仅仅拼你的技术,更重要的是拼你的思维、思想的。在自己今后的创作道路上,你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思维、思想性。
    记者:在你的摄影照片中,你是怎么把题材往深入表现的?
    朱宪民:在大街上即将消失的东西是很容易看到的,有时候我们却意识不到。70年代我到济南来的时候,大街上穿牛仔裤的人很时髦,背后可能就是一个拉板车的,这种现象就会表现出一种时代的撞击,过几年就可能消失了。随着城乡差别和城市变革越来越大,现在已经没有农民形象了,人家都很欣赏我拍的最后一批80年代的农民的形象,并不是说这个时代就没有什么可拍的了,而是要求摄影师要有思想,去思考,要结合时代的信息去拍摄作品。

拍摄要有悟性
    记者:摄影艺术创作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朱宪民:摄影要追求不可复制性,可复制的是匠艺,不可重复的才是艺术。某种程度上说,艺术就是超越,而不是机械地临摹。其实,你必须要思考这个问题,艺术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艺术家一定要坚持自己独特的方式和道路,冷静下来,在创作中找到一种思想的深度。
    记者:都说“好照片是上天给予的”,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朱宪民:摄影本身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摄影不是你想要就有的,而是你偶遇的。
    没有人可以说我去找主题,摄影不是找的,它和其他艺术是不一样的,或许美术是我想画什么就会画什么,电影想拍什么就写什么剧本。可是摄影不是,摄影往往和其他艺术不一样,我们很多摄影家往往都会缺乏思想。摄像不要迷信任何的权威,艺术家你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观点,看完摄影展,你要有一种感觉。有些东西能不能再现,能不能重复,你得仔细琢磨。

好作品可遇而不可求

    记者:现在很多的纪实摄影作品都是纯纪实性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朱宪民:纪实摄影有很多都属于纯纪实,尤其当今这个社会,同一个主题,拍得人太多太多了,这就需要你的纪实照片具有艺术的表现力,镜头感染力。纪实摄影不是单纯的把它拍下来,它有一个巧合,“巧”就是艺术,在那一瞬间把它拍下来了,你所拍的纪实照片在特定年代里,必须有它独特的表现力。它的构图、光线往往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在拍摄的时候要讲究构图、光线、现场的气氛的巧妙组合。
    例如,詹姆斯·纳切威的战地摄影照片的巧合、光线、光影的组合,并没有简单的把当时的事件记录下来,而是他的照片视觉冲击力有种艺术的表现。再比如,平遥展上,寇德卡的苏军侵占捷克的首都布拉格的影像,镜头的冲击力太震撼了。我的几个法国朋友说,寇德卡到战场去后,人们和摄影人对他的疯狂非常崇拜,摄影师的威信都提高了。几百多个人在拍,为什么人们这么崇拜他,就是因为他对人物一瞬间动态抓取的镜头感,他的艺术造诣,艺术修养,而我们的纪实摄影往往忽略了照片的艺术性问题。
    记者:现在很多的纪实摄影很难在公共场合陈列,你对待这件事情有何看法?
    朱宪民:纪实摄影很难在公共场合陈列主要是照片的悬挂性问题。你的照片能不能挂到博物馆、店堂里,能不能陈列,博物馆能不能收藏,照片的性质很重要,比如解海龙的照片,一个贫穷的山区姑娘,但是人们又会发现这么漂亮的小姑娘,却生活在这种贫穷的环境中,就会给人们一种强烈的视觉的冲击力。再例如,我去日本,在冲绳的很多大商场、购物场所里,我看到他们挂得都是60年代的黑白老照片,家长领着孩子逛商场,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

采编:张含冬 曹卓

 

 

上一条:最好的影像来自本心——访《南方周末》摄影师王轶庶先生

下一条:摄影融于生活——访金小孔国际影像大奖获得者崔永新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近期热点

学校地址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

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

联系方式

电话:0531-89626616